“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配上现代曲调化身为流行歌曲的《琵琶行》风靡一时,令许多听众沦陷其中。这不禁引人深思,乐天之诗经久流传,为何在互联网时代红出边际?
愚以为,此举以传统词赋为其内核,以互联网时代之韵律为其添光,得以奏成流芳名曲,人人传唱。由是观之,传统文化正如一首乐曲的内核- -词,而互联网时代则若大珠小珠般的跌宕韵律,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互联网以其高效率、快节奏、广受众等特征添塑传统文化的梁骨,多元化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而在这之中,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传统文化应当保持其原有的韵味,为何还要拿出来创新?”
诚如所言,优秀传统文化固然是橱窗里的展品。但龙应台先生曾有言:“文化绝不是一幅死的、挂在墙上已经完成的画: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涂改。”我们可以为了过去的成绩自豪,但不可以自满,更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只传承前人之作品,却不传承其内核- -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圣歌离不开传统文化。数字化时代的今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情味被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冲淡。而文化传承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沁开冰润的数字,暖融烟雨、厚涂人文。
“传统的本身增强了力量,因为它不停地被引用到新的人,新的事物和局面上。”张爱玲曾作此言。互联网时代的今日,我们又该如何对传统文化传承以歌?
人民群众是创作的主体。创新之歌更应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受体,符合时代认知与审美,切合人民需求,能够抵达人心深处、不浮于表面的形式,更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可难道一味地对文化创新就能传承文化了吗?生活中不乏有许多例子借文化传承来谋取私利,也有为了创新而创新、最终将传统文化“新”得面目全非。因此文化创新要保留一颗纯真的初心,真正地以时代的韵律去摸索、融合古今的共振点,从而达到以歌传承的目的。
身处于韵律十足的互联网时代之中,其时代产物自然是与文化齐奏曲乐的不二之选。京剧推广人王珮瑜,从未给自己设限,一直寻找着年轻化的京剧传承方式,坦言要“做做最古老的艺术,做最时尚的传承者。”以互联网时代之高科技、新媒介、多元化载体,以传统文化之精神内核,必能传承我华夏五千年之华歌。
我辈青年也应当在互联网时代,挖掘传统文化内核,聆听时代韵律,以正确的姿态来迎接传统文化的创新变革。
古词今律,以琵琶错杂谈,其终究流芳千古,传承万世。(文/三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