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一路踩着千年的月光从现代沿着历史的漫漫长河往回走的时候,我会听见月亮与文人们在夜晚耳鬓厮磨时的呢喃细语。月亮在过去的很多年总是寄托着人们浑俗慵懒的浪漫主义,在无尽的岁月里扮演着尘世的观望者,一任人世间花开花落人来人往依旧清亮如新。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当月光入眸再一次在我心中惊起一大片惊涛骇浪的时候,我不可避免地想起了我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月亮与六便士》。
一位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证券经纪人,一夜之间抛弃了一切远走他乡,从伦敦来到了满溢着浪漫气息的巴黎画画。他在巴黎穷困潦倒吃尽苦头之后,毅然来到了南太平洋的一座小岛,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终于创作出了改写现代艺术史的不朽之作,却在得了绝症之后叮嘱自己的妻子一把火烧了自己的作品。书名《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月亮”,代表着自己所追寻的可能不被世俗所认同的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则代表着世俗中的一切。
可能有许多人都无法理解斯特里克兰所作出的决定:在大部分人眼里,他拥有着普通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财富和地位、家庭与爱情。大部分人若是能得到这一切定是心满意足地在醉生梦死中度过这一生的——简单来说,这就是世俗所认可的“成功”人生。而放弃这一切去追寻虚无缥缈的艺术,就好像是飞蛾扑火,自寻死路。
这也是本书抛给我们的一个问题:何谓无悔的一生?毛姆在本书第44章借书中人物之口道:“生活不过是一场混乱,充满了种种的荒谬和污秽,只能引人发笑,未免乐极生悲。”我们在生活的兵荒马乱里苦苦寻觅着功名利禄以求获得他人的认可,这就是对于自己而言无悔的一生吗?我想未必。
关于本书所提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我联想到了我自己。我从小对文学有着执著的迷恋,那是我沸腾在血液里的信仰。我渴望去追寻最纯粹最光辉的热爱,可是外界却以各种冰冷的数据把我的梦中的乌托邦拍碎——高考的淘汰率,残酷的就业率,这些数字无一不指向了一个现实的回答: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以养活自己,在这个竞争残酷的时代已是十分幸运。太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为六便士奔波,更不用说抬头看一眼月亮。
书中有一段话我很喜欢:“这种生活模式给出的是天伦之美。它让人联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溪,蜿蜒流过青青的牧场,被浓荫遮蔽,最后汇入苍茫大海;但是,大海如此平静,始终沉默,不动声色,你会突然心生烦恼,感到莫名的不安。也许,这只是我自己的怪诞想法,这些天来一直在心头作祟,我总感觉,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不太对劲儿。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渴望一种桀骜不驯的旅程。这样的安逸让我惊惧。我的心渴望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我能有所改变——改变和不可预知的冒险,我将踏上嶙峋怪石,哪怕激流险滩。”
我无疑是被这种说法所触动,且深信不疑的。正如王尔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不要谋生;我要生活。”
人生在世百年阳寿殆尽难逃,再多的金钱和再高的地位都在死亡面前免不了“好一个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倒不如去怀着一腔孤勇去不顾一切地奔赴一场未知的山海,也好过在年华颓圮一生寡味无人牵挂之时,才开始怀念那信仰黎明的时代。①
谁说月亮与六便士一定成绝对对立,心中有月可以让我哪怕身处看不见光的泥泞深渊之时,更加珍惜每一寸紧攥的爱与希望;在哪怕眼前满目疮痍与薄情的时候,仍义无反顾所向披靡地活,永远热忱昂扬,永远热泪盈眶。我所热爱到骨髓里的文学让我所有的艰辛和奋斗从此都有了方向,而不是漫无目的被人推搡着迷茫前行;让我所有的努力都有了价值,而不至于被眼前的苟且禁锢了视线。
星河鹭起,人间喧嚣。
这个人世有我所值得热爱的一切,它们浪漫至骨血里。这让我万水千山走遍之后,眼前仍是斑斓、仍是光辉与爱。
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今晚月色很美,我们在低头捡拾六便士时,也不要忘记抬头仰望,不要浪费了属于我们的月光。(文/江明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