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依旧湛蓝,鸟儿依旧欢鸣,湖水依旧清澈,万物都呈现一副生机盎然之感……可是不知是什么时候,我竟找不见一个孩子在草坪上奔跑,找不见孩子三五成群脸上洋溢笑容。有的只是,一具具被关在囚笼里,只呈枯败颓然之势的行尸走肉。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可是现在,就连他们最正当的行为也被剥夺,闲时娱乐也被家长冠以“玩物丧志”之说。我不知到底是为此该感到悲哀还是什么。
尚是几岁,正是最活泼好动的年纪,什么都还不了解,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可是,现在的他们站立的不是松软的草地,看见的不是湛蓝的天空,也听不见鸟儿的鸣叫,闻不到草木花香;只有冷硬的地板,满是粉笔的黑板,充满教室的嘈杂,几十个人呼出的各种气味的废气,仿佛要让人窒息一般。小小的一方囚笼,束缚了孩子的天性,也剥夺了孩子们享受童年的权利。
席慕蓉说过:“没有童心的童年不是我们该给孩子的礼物。”可是在现在的中国式教育中,孩子们竟连享受童年这样小小的权利也被毫不留情地剥夺,并被冠以爱的名义。似乎对于家长来说,一直读书才是孩子们应该有的童年,并且这伴随着他们的童年、少年,还有青年。我并不是说读书有什么错,只是我认为读书应该是童年的部分,而不是童年的全部。可是部分家长抱着为了孩子好的想法,觉着现在读书是为了孩子以后的将来。不顾孩子的天性,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不管孩子是否愿意,是否真的有兴趣,直接强加意愿。这种教育必定是存在弊端的,而且这必然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显现出来。
真正的儿童当在户外尽兴奔跑,与伙伴追逐,释放天性,而非囚于一方牢笼中,抬头不见蓝天,低头也不见土地。在放学归来时也应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之态,而非满是疲惫地在一个又一个补习班之间穿梭。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家长不应把个人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在这个短暂却充满回忆的时期里,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远离囚牢,拥有一份充满童心的童年作为礼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