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高速路发达的今天,互联网串联起一个个独立单位,社交媒体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新的语言文化应运而生。一时间,"高富帅""白富美"脍炙人口,"蓝瘦香菇""我太南了"风靡四处。而也正是在这流行浪潮中,有人却感慨传统人文情怀的不再,我们似乎与传统渐行渐远了。
但在我看来,新生事物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经典的逝去,传统的消泯,只要二者相辉相映,历史的画卷就会更添锦绣一笔。
年轮驰转间,不变的是根守。传统中华文明以其五千年生生不息,五千年起落浮沉屹立于东方大地,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而语言习俗作为其其重要载体,游何尝不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皓月凌空,苏轼长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家国飘摇,杜甫泪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把酒姮娥,辛弃疾兴起"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是的,这些经典经历了一次次历史的冲刷与洗礼代代留传下来,积淀着越来越深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魅力,是中华的根,是中华的魂,是华夏长空不可泯灭的光。尽管今天的社会与过去截然不同,但这根,这魂,这光更应该以另一种方式继承下去,扎根实践扎根生活,在时光中酿出更悠远的醇香余韵。
旧往新至中,变的是传俗。诚如王国维所言"凡一代的文学"过去,楚辞汉赋激扬情怀,唐诗宋词风花月下;今天,网络流行语亦传时代特色。年度十大热词中,"干饭""xx千万条,xx第一条"亦占一席之地;央视主持人朱广权一直以来用他富时代风格的语言赢得赞同。
诸如种种无不说明了这种语言文化才是现代人表达情感最通俗最实用的方式。我们无法否认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种阳春白雪我们赞赏,但下里巴人我们亦需要。试想当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不适应一个社会的发展,还如何能成为这个时代的标签呢?所以当旧事物过去,新的就应该兴起,并且发出其对时代的应唤。
当过去与现实碰撞,经典与流俗摩擦,考验的还是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谐性与积极性。我们提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将其融入现代元素,赋予它新的时代内蕴,而非厚古薄今,全盘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和谐的最好方式。
同样,流俗在浩浩浪潮中免不了沾污染脂,而从参差不齐的民俗中剔除杂质俯拾贻贝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适当包容传统元素,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让流俗不俗,凡言不凡。
让流俗与经典比翼双飞,传统共时代熠熠生辉,让中华文明扎最深的根,烁最亮的光。(文/温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